本週評論:牧養教會長者新思維

胡志偉牧師

  長者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通稱,但總好過「老人」;英語世界採用「年長成年」(senior adults) 或「成年晚期」(late adulthood),指向傳統稱謂年齡65歲以上人的成年人。2011年港男的平均預期壽數為 80.6歲,而港女則為86.7歲。倘若以60歲起計算,男士退休後還有20年歲月享用 (65歲退休則有15年),而姊妹則較弟兄多6年享受人生。

  特區政府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報告書,指出本港人口老化趨勢,預算2029年65歲以上人口佔整體人口四分之一。《2009香港教會普查》顯示會眾的不同年齡組別,45至64歲會眾由94年的16.8% (佔會眾整體人口,會眾共33,475人),上升至09年27.2%。會眾共87,391人。65歲以上會眾由94年的12.4% (24,710人),上升至09年13.8%,會眾44,387人。堂會信眾年齡組別走勢,基本是隨著人口變化而有調整。

  本港教會老齡化首先反映於部份教會領袖與教牧心態的安分守己、因循守舊、不再冒險、等待年日方作退休或退位;此種不健康的「老化」心態確實阻撓了教會與使命更新。現時神學生、教牧與宣教士年齡,普遍年齡為中年或老齡,一方面有經驗豐富的同工仍在事奉是好,另一方面我們缺乏空間,讓年輕同工得以發揮,成為領袖。人口政策報告書建議延長退休年齡,筆者並不贊同,只會在制度方面讓青成年教牧更難向上流動,這正是本港青年面對「中上層擠塞」的困境。本港已有神學院與堂會,用特別合約方式處理退休講師或教牧「退而不休」的職事發揮。

  會眾老齡化呈現貧富兩極化的現象,有部份堂會的長者是中產而有相當知識水平的,對這些堂會牧者而言,怎樣動員與支援此類義工投入堂會內外的使命 : 如探訪、教導、調解、諮詢、教練與勉導等。這些長者是堂會尚待開發的人力資源,他/她們能為整體教會帶來重要貢獻。教牧要用新的視野來看待。有部份堂會的長者,多是位於新市鎮公屋內堂會,這些長者條件較差,教育水平低與經濟能力較弱,堂會要提供適切的服務,牧養這些長者。有部份堂會,兩類長者並存,教牧要有智慧培訓「知識型」或「中產長者」服侍另一群長者,或其它年齡群。因此,「向」長者服侍只是一個層面,另一極待開發的是「與」長者一起服侍的龐大人力資源。長者可成為義務牧者、支援宣教士、機構義工或顧問、代禱勇士、人生教練與靈程導師等。

  現時,不少教牧過度迷信「按齡牧養」,並使之成為制度或模式,帶來了堂會生態「單一化」,不同年齡會眾失掉了代際之間應有的滋養關係。曾有牧者向筆者諮詢應否設立「長者崇拜」,筆者反問對方:「你想一下長者喜歡與長者一起敬拜,還是與其它不同年齡人士一起敬拜 ?」答案是明顯的,大多長者喜歡熱熱鬧鬧;長者喜歡與年輕的交往,若只有同齡的友情,則年齡越長便朋友越少了 !

  「按齡牧養」限制了堂會建立「代際友情」;作青少年導師不一定是職青或大學生,退休專業人士也可作導師或勉導。青少年健康成長,不一定來自同輩,更需要其他長輩提供指引。當現今家庭解體,堂會能夠有效牧養長者不是節目,乃是長者視「教會如家」,不僅建立同齡友情,更要生命影響生命,能與不同年齡會眾建立「三代情誼」。

  教會老齡化不是問題或包袱,也不是以「功能式」製造大量節目作應對,乃是以「人性化」角度建立「數代同堂」的場景。當社會裡老人被忽略、被隔離、被遺棄,教會卻予以肯定、尊重並賦權,「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」(箴廿29)。

  神學工作者James Houston (88歲高齡的維真學院老師,曾數度訪港領會,編著共有40本書) 與老齡學教授Michael Parker寫了一本牧養長者的書,名為A Vision for the Aging Church (中譯本稍後出版),指出美國社會與教會未曾預備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;本港社會與教會何嘗不是 ? 

  兩位作者指出教會要回復敬重長者的傳統,智慧長者乃是教會的重要資產;我們要有新的想像力,並非以「專業」方式來處理。「教新」將於9月13日舉辦「長者牧養新思維」研討會,與教牧一起探討怎樣發展長者事工。

延伸聆聽
James Houston 訪問  (英語)

延伸閱讀
A Vision for the Aging Church

延伸活動
「長者牧養新思維」研討會

歡迎留言~!